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

【庆阳·县区观察】环县:秋收画卷尽显丰收喜悦

来源:火狐娱乐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16 17:38:21

产品详情

  近日,环县93万亩玉米褪去盛夏的翠绿,换上沉甸甸的金黄。饱满的玉米棒紧紧贴着秸秆,轰鸣着穿梭垄间,农户们紧随其后搬运、码放玉米棒,晾晒场上的玉米堆成了小山,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,一幅“粮满囤、人欢笑”的丰收画卷在广袤大地徐徐展开。

  走进樊家川镇闫塬村,比人还高的玉米秆排列得整整齐齐,剥开层层泛黄的苞叶,金黄的玉米粒紧密相拥。种植户王得位和家人穿梭在玉米地里,将饱满的玉米棒一个个掰下,装车拉运回家。“今年的玉米长势喜人,你看这玉米棒又粗又长,每根都结满了籽儿,还特别匀实。往年每根玉米棒最多900颗玉米粒,今年平均在1100颗左右,亩产较去年增加200斤不成问题。”王得位说。

  作为种植了十几年玉米的老农户,王得位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,眼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。据他介绍,由于前期受旱严重,镇村两级鼓励群众调整种植结构,种植生长周期短的玉米品种,并进行精细化管理,今年玉米品质明显提高,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。

  樊家川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玉米的优质高产,离不开自然禀赋与科学管理的双重助力。这里光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,独特的天气特征情况让玉米能充分积累糖分和淀粉;土壤疏松透气,十分适配玉米生长需求。今年,镇上针对雨水较少、持续高温等天气情况完善农田管护措施,鼓励农户通过滴灌、点灌等措施抢种保苗,为玉米生长提供了稳定环境。“镇上的农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,指导农户选用优质抗病品种,传授病虫害绿色防控、合理密植等技术,从种到管全程把关,让玉米不仅种植培养面积广,品质更优。”樊家川镇副镇长高武政说,今年全镇种植玉米5万余亩,近期全方面进入收储阶段,玉米秸秆经过机械化处理后,可作为优质牛羊饲料,为牛羊过冬提供饲草保障。

  走进芦家湾乡大堡条村,田野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,或两人一组,默契配合;或三五成群,分工有序。随着“咔嚓”声清脆响起,玉米秸秆应声倒地,动作流畅利落。紧接着,一个个玉米棒被村民精准地丢进背篓里、麻袋中。

  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张维海停下手中的活计,热情地和记者聊了起来:“种了40亩玉米,前半年天气干旱,玉米出苗情况不好,好在政府全力支持,及时组织浇水,现在产量比预期好多了。”

  目之所及皆金黄,秋收粮丰堆满仓。在芦家湾乡盘龙村村民吴维刚家里,金灿灿的玉米铺满整个院子。“这次收的玉米个头大,颗粒饱满,亩产得有1300多斤。”吴维刚说。

  盘龙村党支部书记刘克骞和记者说,今年面对前期干旱,村“两委”班子根据真实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种植结构,引导群众种植抗旱的地膜玉米4200亩,有效保障了村民收入。

  据芦家湾乡党委副书记张睿介绍,今年,该乡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共种植粮食作物11.5万亩,其中玉米5万亩。围绕“稳面积、增产量、提质量”,推广规模化、机械化种植,并通过整修生产路、落实补贴、提供农技服务等,精准送达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确保稳产增收,助力乡村振兴。

  近年来,为保障粮食安全、促进农民增收,环县紧紧围绕“稳面积、增单产、提效益”目标,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同时,配套引进高产、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,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,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服务。今年全县种植玉米93万亩,如今,田间地头金灿灿的玉米,不仅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,更是环县推动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、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“我们将快速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、智能化升级,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让‘金色产业’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。”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常生锋说。(庆阳融媒记者乔洁、马蓉蓉)

  初冬的清晨,在环县秦团庄乡白塬畔村,养殖户姚国玉吩咐侄儿开着农用车,来到环县环芪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,搬运500多斤粉碎过的黄芪秸秆,这些都是他给湖羊准备的“养生餐”核心用料。

  走进姚国玉的羊舍,只见一排排圈舍整齐宽敞,膘肥体壮的湖羊或咩叫踱步、或卧地休憩。作为当地的养羊大户,他家的养殖规模从去年的七八十只,增长至如今的600多只。

  “去年后半年扩大养殖规模后,由于消毒和疫病防治跟不上,羊只容易生病,羊羔成活率很低。”姚国玉说,今年乡上推广用黄芪、黄芩秸秆喂羊,说能减病害、提肉质,试喂后果真见效。说话间,他将新拉回的中药茎秆与饲草一同倒入搅拌机,搅拌均匀备用。

  通过向兽医、资深养殖户请教,结合书本与网络知识,姚国玉摸索出独家“养生餐”配方:盐和苏打按需添加,燕麦草、苜蓿占25%,药材秸秆占25%,玉米秸秆占50%,早晚各喂一次。记者抓起一把配好的饲料,一股草料与中草药混合的淡香扑鼻而来。“吃过这‘养生餐’的羊,肉质鲜而不膻。以前羊只体质弱,总咳嗽感冒,现在600多只羊长势喜人,近四五个月出生了四五十只羊羔,成活率达100%。”姚国玉说。

  环县环芪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梁有堂展示成品黄芪。庆阳融媒记者 郭海霞 摄

  据环县环芪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梁有堂介绍,合作社依托全乡“羊+产业”政策,主营中药材种植与初级加工。“今年我种了500亩黄芪、黄芩、柴胡、板蓝根,出苗率很高。在合作社带动下,全乡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,今年各类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5400多亩。这些中药材适配本地气候土壤,药性足、药效高,秸秆用来喂羊再合适不过。”梁有堂说。

  秦团庄乡地处环县北部,平均海拔1740米,气候适宜,土壤以沙性为主,且地域广阔、沟壑纵横。独特的自然生态与地理条件,为养殖业发展和中药材种植构筑了天然优势。当地种植黄芪、黄芩已有多年历史,不仅种植技术成熟、市场销路稳定,产业规模也持续扩大。但长期以来,中药材种植产生的药秧、药渣等剩余物始终处于闲置状态,资源价值未被充分挖掘。

  针对这一情况,秦团庄乡主动创新探索,提出在羊只饲草中按比例添加药秧、药渣的喂养模式。这一举措既盘活了闲置的中药材剩余资源,实现“变废为宝”,更带来双重实效:一方面明显提升了羊只的抗病能力,降低养殖风险;另一方面有效改善了羊肉品质,培育出的药膳羊肉质细嫩、鲜而无膻,营养价值更高,还兼具滋补功效,适合各类人群食用。

  近年来,秦团庄乡探索形成“药材喂羊、羊粪肥地、好地种药”的三元绿色循环模式,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户增收的双赢。今年,该乡持续以羊产业为主导,推广“三级二元”杂交技术,在稳栏增养、提标扩群等关键环节发力突破,全力将“药膳羊”打造成乡村特色产业知名品牌。

  目前,秦团庄乡羊只存栏量6.5万只,黄芪、板蓝根等中药材留存面积6000余亩。“通过利用废弃药秧、药渣喂羊,乡上蹚出了‘药膳羊’发展新路径。接下来,我们会牢牢守住‘羊+药’产业方向,加大政策、技术保障力度,推动养殖与种植产业提质壮大,让农民增收更稳定、更长效。”秦团庄乡乡长王明表示。(庆阳融媒记者郭海霞)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