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青春华章丨方寸之间用“芯”绘就星图万里
来源:火狐娱乐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8:32

  高质量发展是“十四五”乃至更长时期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题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南京牢牢把握高水平发展这个第一个任务,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担当,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步履铿锵、成果丰硕,汇聚成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力,以过硬业绩奋力谱写“强富美高”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。即日起,本报推出“蹲点一线看‘十四五’高水平发展”系列专题报道,全方位展现南京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奋进身姿,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、开拓进取,推动高水平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
  走进江苏华创微系统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创微”)的研发办公区,一块长白板静静矗立,它刚刚见证了C4000A处理器的冲刺倒计时,现在又写满了数字波束成形芯片(以下简称“DBF芯片”)的昨日复盘要点和今日任务清单。

  晨光透过窗户,映照着白板上方的那行红底黄字——“DBF芯片回片测试启动仪式”。横幅依旧鲜艳,它见证了一个多月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:由华创微牵头自主研发的DBF芯片成功点亮,完成了从设计代码到实体芯片的“关键一跃”。

  今年以来,商业航天建设全面提速,一颗颗通信卫星如同浩瀚星空中的“移动基站”,为偏远山区、广袤海洋等一直处在“信号荒漠”的地区架起数据天路。作为星网通信的核心器件之一,DBF芯片自研发之初就承载着“星网通信用上中国数字芯”的使命,全力保障星网天地“对话”的高效畅通。

  随着DBF芯片的设计定型、产品化,并将在近地太空绽放光芒,华创微也将以硬核的数字芯片实力和主动作为的创新精神,持续为“中国芯”注入强劲动能,向着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迈进。

  上午9时,华创微DBF芯片研发项目负责人刘静快步走向办公室中央的白板,例行晨会准时开始。

  “大家讲下昨天的测试进展吧!”刘静开门见山。十余位小组成员依次汇报,语调平稳、数据精准。半小时后,刘静已梳理出问题脉络,并快速布置了当天的测试重点。

  随后,大家迅速返回各自的测试台前。房间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,以及键盘敲击的细碎声响。

  言简意赅、沉静专注,是这些工程师的一贯风格。但是提及DBF芯片回片测试,大家立即打开了话匣子。

  今年3月,DBF芯片的版图文件正式交付,开启了从蓝图到实物的关键转化。8月底,数百颗芯片样品被专人专车护送回公司。尽管芯片抵达时早过了下班时间,但项目组成员和公司领导都在迎接芯片的到来。

  这些封装在多层防护盒中的芯片,仅有十平方厘米大小,在灯光下闪烁着银辉。此刻,它们即将迎来首次“过关考核”——上电测试。成败在此一举:若能成功“点亮”,意味着从概念到产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;若失败沦为“石头”,不仅是数千万元生产费用的沉没,更意味着整个团队要开启新一轮不知终点的研发征程。

  当第一颗芯片被刘静小心翼翼取出,安装到测试板上时,二十多双眼睛聚焦于屏幕上。空气仿佛凝滞,时间在静默中流逝,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等待着结果。

  在近两个小时的等待后,屏幕上突然跃出一行行醒目的“PASS”字样。“成功点亮!”刘静猛地攥紧拳头,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。积蓄的紧张与期待瞬间迸发,欢呼声、掌声响彻整个实验室。

  刘静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在喧闹的环境里,传统通信芯片只能靠“单耳”努力分辨特定声音,效果有限且易受干扰;而DBF芯片既拥有遍布四周的“智能耳朵阵列”,又搭载了能瞬时解析的“超强大脑”。在实际应用中,DBF芯片可支持64个以上的高速信号链路并行工作,通过实时高速运算,抑制甚至屏蔽干扰噪声,并且精准锁定目标信号源,综合性能指标处于行业前列。

  “你看,现在模拟的是卫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场景。”一位工程师点击鼠标,屏幕上涌现出大量杂乱无章的干扰信号,将代表有效信息的微弱信号几近淹没。然而,当DBF芯片算法启动后,仿佛有一双无形之手拨开信号“迷雾”——那道关键信号被迅速增强、提纯,最终在屏幕上呈现出清晰、稳定的数据波形。

  目前,项目团队正在全力推进芯片的完备性测试与系统应用开发。待全部验证流程完成,DBF芯片将随着升空组网,在浩瀚苍穹中闪耀来自南京的科技之光。

  上午10时,华创微处理器芯片研发办公室沉浸在一片忙碌中。这个看似寻常的办公空间,实则处处暗藏玄机。

  两位工程师正围坐在一台仿真验证平台前,低声讨论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。这套面积不足一平方米、价值数百万元的设备,能模拟出芯片在真实环境中的运作时的状态,让设计人员提前发现并修复设计缺陷。

  在这里,静电防护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。工程师们身着防静电服,脚穿防静电鞋,人体静电释放器持续运转,就连每把工作椅都配备了接地防静电链。“芯片内部电路已经精细到纳米级别,过高的静电会造成电路的永久性损伤。我们日常活动中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上千伏,全面的静电防护是芯片研发办公室的生命线。”公司首席技术官朱静浩介绍。

  在他看来,芯片研发就是一场在微观世界里的极限探索。“我们要在小小的硅片上,精妙布局数十亿个晶体管。”朱静浩用笔在纸上画出一个个方块,“这就像在方寸之间建造一座超大型的‘数字城市’,既要保证‘交通’畅通,又要避免‘供电不足’,还要防止‘信号串扰’。”

  此外,处理器芯片行业奉行“快鱼吃慢鱼”的法则,以流片为例,必须提前数月预约“档期”,一旦错过预定的流片“列车”,不仅研发进度被迫延迟,更可能会引起产品错失最佳的市场窗口期。

  这条“芯路”,是与物理极限的较量,是与时间赛跑的征程,更是与无数未知难题的正面交锋。

  今年5月,华创微耗时两年研发的第四代C系列高性能RISC-V处理器“C4000A-16”,在通过100%成熟度阶段性评审后,又经过了两个月的压力验证,一切正常。就在团队准备启动签出流程的紧要关头,一个深藏不露的“幽灵”级Bug在原型验证加压测试中浮现,它可能会引起芯片在特定工作状态下功能失效。

  此时,距离6月底的节点仅剩一个多月。一支十余人的攻关团队迅速组建,展开三路“急行军”作战:第一路精确定位Bug根源,评估代价最小的代码修改方案;第二路开展全覆盖排查,扫描所有潜在关联风险;第三路则在系统软件层面寻求规避方案。

  “攻关任务最重的时候,大家脑子里全是代码和波形,只要灵光一闪,就随时记录验证。”朱静浩指着贴身携带的记录本说。

  最终,团队鏖战四十余天,以最小代价解决了这一深度隐患。项目进度仅比原计划推迟数日,有惊无险地搭上了这趟“列车”。

  下午3时,记者跟随华创微芯片首席技术官周海斌,踏入公司新落成的千级净化车间。这里的世界已是另一番景象: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,空气经过高效过滤器多次循环,室内几乎一尘不染。

  透过高低温测试箱的观察窗,记者可以清晰看到芯片正在经历从极寒到酷暑的严格考验。“只有通过如此极端的环境适应性实验,才能确保芯片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性能。”现场负责人表示。

  移步至精密探针测试区,在显微镜的精准引导下,一根根细过发丝的探针正在芯片的微米级焊点上轻触测试。一旁的显示屏上,实时跃动的数据曲线清晰勾勒出芯片的“健康图谱”,而每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在工程师的敏锐监控下。

  凝望着车间里高效运转的全新设备、步履匆匆的研发人员,作为公司元老级人物,周海斌不禁感慨万千。

  2019年5月,华创微正式成立。创业维艰,公司起步时核心团队仅有46人,但从第一天起,他们就以“做强做大高端芯片产业”为己任。

  “十四五”期间,华创微已发展成为拥有数百名员工、每年产值保持迅猛增长的行业新锐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余项,成功攻克数十项关键技术,并于去年12月晋升国家专精特新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
  2010年12月27日,由老一辈团队研制的第一代处理器“华睿1号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,这款高端四核DSP(数字信号处理器)芯片,成功解决了国产大型电子设备的“无芯之痛”。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创新突破,6年后,团队成功推出第二代八核异构DSP处理器“华睿2号”。

  “华创微成立时,我们正处在‘华睿2号’产业化推广的关键阶段,不久迎来‘十四五’开局之年。”周海斌回忆道,“从研究所走向市场,我们要面对更多元的客户的真实需求、更严苛的成本控制,但正是这种市场化的淬炼,让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迭代进入快车道。”

  2022年8月3日,第三代C系列八核高性能处理器“3080”研制成功,成为当时国内浮点算力最高的DSP芯片。如今,第四代C系列RISC-V处理器“C4000A-16”已在芯片制造的流水线上,即将迎来它的“诞生礼”。这款芯片可大范围的应用于边缘侧高性能计算、通用计算、智能处理等应用场景,标志着华创微在高性能RISC-V处理器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
  “我们新近完成A轮融资,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不仅带来资金,更带来了市场资源和产业协同。”周海斌透露。“十四五”收官在即,公司已奋力向“十五五”发展蓝图迈进,华创微将立足“国家队”的责任担当,聚焦处理器核心业务,以自主创新为引擎,持续演进RISC-V高端处理器系列,矢志成为行业领军企业,为中国算力底座贡献力量!

  “点亮”,是芯片行业最动人的词汇,它宣告着一颗芯片诞生的第一声啼哭,见证着一群人的奋斗足迹,也是南京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缩影。采访中,华创微一位工程师平静而自豪地和记者说:“公司的项目开发基本都是一次点亮!”

  他们以精勤,点亮“品质之光”。每一次“点亮”,根植于对技术与质量的敬畏,依靠的是严谨的研发流程体系、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。

  他们以突破,点亮“自主之光”。公司的目标清晰而坚定:在最高端、最关键的领域,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开辟出属于中国人的技术航道。

  他们以传承,点亮“希望之光”。在华创微,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80%,研发人员中硕士博士比例达75%。老一辈人求真务实、敢为人先的精神,正悄然浸润着新一代华创微芯片人,拓展着中国处理器芯片行业的技术边界。

  在南京,一次次“点亮”,如同星火汇聚,闪耀着科学技术创新的硬核实力,也照亮了产业升级的广阔前景。目前,南京已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1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34家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600亿元,智能电网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,机器人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,工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1%。

  远征未竟,执光而行。南京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主承载区,众多“点亮者”的脚步,不会停歇。